文化产品 | 文化探索 | 诗词歌赋

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


首页 > 文化研究 > 文化探索 > 正文
发表时间:2016-02-23 14:03:03 点击:

二、如何加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也是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精神纽带。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新挑战下,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的新情况下,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在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在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动力、行为规范方面形成了相互联系、有机配合的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引导性,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引领各种社会思潮。二是整合性,既包括优秀的文化传统,又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三是包容性,即不断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四是适用性,体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既是人民大众的思想引领,又可以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规范和行动自觉。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落实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从基本规范抓起,从具体事情做起。为此,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落实,还要在三个转换方面多做工作:一是从理论体系到格言警句,使之短小精悍、形象生动,朗朗上口,过目不忘,耳熟能详,妇孺皆知。二是从理论界走向人民大众,从学术圈走向老百姓,使普通民众都能了解和把握。三是从知到行,从理论到实践,使之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生活规范和行动自觉。应当说,这几个方面的工作都相当艰巨,任重道远,我们需要不懈的努力。
(二)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重心
   在此所论述的文化软实力,是指与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相对应的,通过文化载体和文化方式表现的影响和能力。
软实力理论的核心是文化魅力,基本要义是靠自身的吸引力发挥作用,而不是通过强制力发挥作用,基本特点是“同化的力量”和“感化的作用”,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其最高境界。软实力是创造力,软实力是竞争力,软实力是凝聚力,软实力是亲和力。软实力不仅要求思想深邃有穿透力,而且要求在表现方式和途径上有亲和力,是润物细无声,是春风化雨,水到渠成。不是被迫,而是吸引,不是强制强迫,而是心服口服,心悦诚服。在当今的文化建设中又该如何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首先,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从全球的思想文化激荡来看,我们的文化具有自主能力和调适能力,文化认同感增加。具体的说,要注意处理好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在当今世界,很明显的事实是:经济越来越全球化、一体化,政治则是多极化、多元化。而文化则最复杂,既似乎介于两者之间,又似乎两种特点都有。一方面,随着高科技特别是传媒与网络的迅速发展,文化的认同性日益取代了意识形态的差异性。由“全球化”“世界性”“国际化”带来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生活方式、文化习俗、道德观念的接近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习惯、宗教传统、价值观念上的鸿沟难以弥合,不同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裂痕亦有扩大的可能。一方面是全球价值趋同,另一方面是回归民族传统,复兴民族文化,实现民族自我认同。一方面是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被同质化,另一方面是文化的交流、综合与新的多样性的出现。所有这些相反的历史进程使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问题更加突出,未来世界的发展将取决于两者的互动关系。如何处理好全球普遍价值认同与民族角色的自我认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选择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面对全球的思想文化激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千万不能“失语”和“他者化”。千万不能丢掉文化主体性,失去自己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密码。
   其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从国际的文化交流来看,我们的文化具有辐射力和竞争力,话语权增加。进行文化对话,需要提高两个能力。一是吸纳兼容外来文化的能力,二是向外辐射民族文化的能力。形象地说就是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并举。这就是所谓“文化平衡”。今天,中国正在大量吸收西方文化,而西方并没有象我们一样大量吸收中国文化。不仅文化逆差的问题十分突出,而且文化安全的任务十分繁重。据统计,2004年我国的报刊进出口量出现了较大的差距以至于一些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警惕“文化赤字”,呼吁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辐射功能,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当然近来情况已经有了改变,送去主义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在海外频频成功举办的“中国文化日”“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季”“中国文化年”,以及陆续创办的“孔子学院”和持续升温的“汉学热”等。这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自觉,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自信。
   再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从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和文化消费来看,我们的文化更加多姿多彩,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加。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根基。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华文化对于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而活跃的态势,我们应当自觉肩负起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历史重任,大力弘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增强中华文化的穿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使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三)以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基础
   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有创意的提法。如何理解“精神家园”,我以为有三个要点:一是文化认同。二是文化包容。三是文化传承。“精神家园”的提法不仅突出了文化身份的认同,而且强调重新凝聚、整合和塑造。用有的学者的话说就是“恢复记忆”“重建传统”“再中国化”。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使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关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问题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焦点问题和核心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关系大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契合性,比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价值观念,可以成为现代化的内在动力。二是冲突性,比如传统的等级观念与现代平等理念,人治习惯与法治社会,群体至上与个性发展,中庸之道与社会竞争,伦理中心原则与物质利益原则,都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三是潜现代性或准现代性,比如传统文化中的民贵君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必须经过创造性转化,才能成为现代民主的“本土”思想资源。四是后现代性,在对工业文明负面效应和人文精神的弘扬方面,现代新儒学体现了某种后现代性,这是人类思想螺旋式发展的反映。
   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它的现代性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就拿“三纲五常”来说,“三纲”是单向的、专制的、封建的。但是“五常”特别是“五伦”,则是双向的、互动的,其中一些内容可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关系的思想资源。因此,必须具体分析和仔细剥离,切忌一锅煮和一刀切。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仅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任务,而且阐明了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方法论。强调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还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在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中弘扬和光大中华文化。文化建设贵在积累,重在创新。传承是基础,是前提,创新是方向,是生命,两者不可偏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人,失去了灵魂,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百年来经历的历程大体是:五四时期是“看不起”,知识精英大都以反传统的面貌出现;极左和文革时期是“看不到”,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主义,而划人“封资修”之列;现在的情况则是“看不懂”,近来出版了不少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但青年人以及许多中年人读起来都很困难,远不如西学熟悉。这不能不使一些有识之士担忧。文化传统是民族的血脉和灵根,如果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不能在我们的手中一代代的继续传承,那真是对前对不起先人,对后对不起后人,对内对不起国人,对外对不起世人。如果繁体字、文言文、线装书都看不懂,这样的人就不可能是文化学意义上的中国人,而只能是人种学意义上的中国人。由这样的人组成的中国,就不是文化中国,而只是地理中国。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是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继续发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同时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譬如树木,非岁岁有新芽茁长,则其枯槁可立待。譬如井然,非时时有新泉喷涌,则其干枯有时也。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的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活力。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还要有一套具体的做法和合适的路径。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近百年来的文化讨论来看,一些相同的主题几乎过几年就被重新提起,老是在批判传统——重建传统——再批判传统——再重建传统里兜圈子,如同西西弗斯似的重复。说实在的,在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再犹豫彷徨了。要从娃娃抓起,从最基础的典籍着手,从最基本的文明礼仪和规范做起,在文化建设方面多做扎扎实实的工作。具体的做法和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代化。这里的现代化主要指的是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流传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强规划,加大投入,特别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认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实保护好我们的文化瑰宝。
   第二,生活化。即逐步使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成为日常生活规范。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行为准则,形成相互尊重,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互谅互让,友好协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创造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维护公平,伸张正义的社会氛围,
   第三,社会化。即使中华文化走入社区和社会,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承。
   第四,教育化。使中华文化成为小学、中学的重要课程。要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活动。
   第五,网络化。即让中华文化上网,以更好地介绍和普及中华文化。要把中华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相关热词搜索:文化建设 中国

上一篇:中国经学传统与中华文化精神
下一篇:《文人的情怀》:中华文化的文人情怀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特色种植增收 福泽木兰三义
11
7月
产业扶贫是增强脱贫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不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产业增收是解...

特色种植增收 福泽木兰三义

产业扶贫是增强脱贫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不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产业增收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

津门公益助学,振兴乡村教育,协...

浓情六月天,大美在人间。经过前期的积极筹划,协会公益文化促进分会对新疆乌库小学、西藏林周唐古乡中心小学、青海黄乃亥乡...
  • 中国日记报
  • 展出场馆 中华文人艺术馆

    展出时间 2019-01-01 至 2020-01-01